创新传媒资源置换、多方互动平台及广告信贷服务是共合网的三块主要业务。
行业地位:共合网是一个新兴的电子商务网站和创新的网络传媒机构,横跨网络业、传媒业、金融服务业和广告业等多个行业,形成多项首创业务,具有惟一性。
单纯由顶着新经济企业“助产士”称号的VC(Venture Capitalist, 即创业投资家)来评选中国新经济的标杆企业,显然也不能逃脱人们怀疑的目光。
“孩子总是自己的好。”VC习惯于把其投资组合中的企业比喻成自己的孩子。孩子多了,表现就会有差异。但是VC大多不太愿意在公开场合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评头论足。同时,圈子内部紧密联系的特性也使得VC们不愿意对别人的孩子说三道四。
作为长期跟踪、观察、记录中国新经济成长轨迹的媒体工作者,我们深知从中国数以万计的新经济企业当中找出潜藏的标杆企业的难度。因此,我们从2005年9月就开始了认真的准备工作。
刚刚过去的2年时间里,我们一共深入采访报道了中国新经济领域60多家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创业企业,跟活跃在中国内地市场的30多家知名创投机构的上百名VC进行了长时间面对面的交流。尽管我们已经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是我们知道想要完全避免人们怀疑的目光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只是期望并且相信我们的努力将有助于减少人们的不信任感,同时增加评选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什么是互联网企业?
毫无疑问,互联网是所谓的新经济的核心,因此我们将遵循互联网的发展轨迹来探寻中国新经济前行的脉络。
跟7年前的第一波浪潮相比,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以网民为例,截至2000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人数为1690万;到2007年6月30日,这一数字就变成了1.62亿。
7年时间,中国网民人数增加了将近10倍。
尽管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仍然只有12.3%,不仅跟美日韩等互联网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而且也低于全球17.6%的平均水平;但是迅速增加的网民人数已经使得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企业和传统企业之间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7年前,我们很容易就将以亚信、3721、263、甚至当时年轻得还没有多少人知道的百度等为代表的“做互联网”的企业以及新浪、搜狐、网易、8848、阿里巴巴、雅宝、美商网、硅谷动力等“用互联网”的企业划入到新经济的范畴。
7年后,我们发现无论是蓝汛、铭万、迅雷、东方标准等“做互联网”的企业,还是UUSee、全景、PPG、红孩子等“用互联网”的企业,跟2000年时的前辈们相比都有了显著的差别:3721们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用得上互联网;迅雷们的着眼点则是为了让人们拥有更好的网络体验。
跟阿里巴巴们拥有的大而全的网络交易平台相比,全景们更多地体现了互联网在一个个具体行业的垂直应用。
5亿手机用户和4430万手机网民,是中国创业者享有的一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正在迅速兴起的无线互联网领域,3G门户、亿美软通、万普世纪、飞拓无限的表现值得关注。
融合还是替代
随着有线互联网的不断成熟和无线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跟主流商业实践相结合的步伐正在前所未有地加快。
互联网跟主流商业相结合的方式基本上可以划分成两种类型:替代或者融合。
替代型结合方式主要体现在传媒、图片、地图、电视等产品可以完全数字化的行业。新浪、搜狐等就完全可以看作是互联网在第一波发展高潮期间替代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典型。眼下,全景、高德、图为先(Mybar)、UUSee等则正试图把图片、地图、电视等行业传统的产业链条网络化,并且还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相对而言,互联网跟传统实体经济之间的结合就显得不是那么很顺利。先是第一波互联网高潮期间曾经获得过巨额资本支持的8848、美商网等接连倒下;后是第二波互联网刚起来时获得过赛富和凯雷4500万美元投资的顺驰不动产网络集团,由于行业调整的原因而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将地面连锁店的数量由高峰时期的1000多家减少到了目前的800多家。
地产等少数行业遭遇的波折并没有能够阻止更多的行业跟互联网联姻的步伐。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比如衣、食、住、行、(旅)游、(理)财等行业都出现了混血型.com 企业。其中,红孩子、PPG、东方财富网等还是VC们热烈追捧的焦点企业。
互联网跟主流商业实践融合的这种路径正好契合了中国中产阶级迅速崛起的现实,因而具备了成功的市场基础。在具体的结合路径上,混血型.com也体现出了典型的中国特色,例如互联网、手机、呼叫中心的综合运用。
中国互联网不同于美国互联网的地方在于,美国互联网的一大功能是节省其昂贵的人员成本,而中国由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社会上大量的闲散劳动力资源被以一种有效率的方式组织了起来。
例如,很多混血型.com创业者们在讲到企业运作是如何有效率时,通过都不会把呼叫中心的员工算进来;而在说起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时,则喜欢大讲特讲光呼叫中心就解决了多少就业问题。
扩散以及转移
2000年前后的第一波互联网高潮时期,中国的创业者们习惯把在美国被证明是成a功的商业模式直接搬进来。那个时候,VC往往也都喜欢投资这些所谓的C2C(Copy to China)模式及其创业者。
时至今日,C2C模式仍然是中国创业者们获得灵感的一大来源。不同的是,分众传媒、阿里巴巴、橡果国际等纯粹中国式企业的成功,同样也引来了一批效仿者。其中,尤以分众传媒为最。人们住进酒店、走入机场、地铁、巴士、医院、学校甚至厕所,都非常有可能看到或者听到分众挑战者的影子或者声音。
一个来自杭州名叫共合网的企业则正在试图复制分众和阿里巴巴的双重基因。共合网的复制行动几乎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曾经投资过分众和阿里巴巴的鼎晖和软银中国的坚定支持。作为分众传媒曾经的重要投资人,鼎晖在航美传媒几乎刚刚成立时就投下了重金。航美传媒正是分众传媒在机场和飞机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在分众等中国模式向不同领域扩散的同时,由美国、日本、韩国等地转移而来的半导体产业依旧是VC们关注的重要对象,差别在于他们的兴趣已经从低层次的产品代工转移到了高层次的设计代工以及半导体设备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