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免费注册 提交网站
站长资讯 >> 站长在线 >> 站长新闻
 2010-04-03 18:38浏览: 1358 次

气候变暖并非导致西南旱情直接原因

江河水量下降、西南大地龟裂、百姓饮水困难……去年秋季至今,我国西南部分地区遭遇几十年一遇的严重干旱,为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西南地区旱情究竟有多严重?气候变暖是否是西南旱情的真正元凶?造成旱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旱情还将如何发展……对此,新华社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有关专家。

云南、贵州、四川发生中度以上气象干旱 云南遭遇51年来最严重旱情

据中国气象局3日监测,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四川南部和广西西北部等地维持气象干旱重旱等级。

“一般情况下,春季是干旱灾害的多发时段,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春旱都较为常见。而今年则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省。云南省作物受害面积占了全国的52%,面临饮水困难的人口也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云南省。”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肖子牛说。

据云南省气象局提供的1959年以来的历史资料,09年秋季开始的这场干旱为近51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过程持续时间和平均干旱强度均为51年来之最。

来自国家防总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2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6567万亩,其中作物受旱5516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1051万亩;有1501万人、923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其中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西南五省(区、市)作物受旱5668万亩,占全国受旱作物的86%;有1100万人、612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受旱人、畜的73%和66%。

“气候变暖”的帽子不可随便扣

针对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发生这一说法,肖子牛表示,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时间尺度。气候变暖是气候的一个长期变化。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异常的可能性会有所增加。相对来说,西南旱情是一个时间尺度较短的事件。“它可能和气候变暖这个大背景有联系,但是绝没有直接联系,气候变暖的帽子不可随便扣。”肖子牛认为。

干旱是一个持续累积的效应,而降水量持续偏少和温度持续偏高是造成干旱的直接原因。

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雨季。然而,自去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水量与常年同期相比明显偏少,其中,云南、贵州两省尤为明显。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09年9月1日-2010年3月1日,云南、贵州两省平均降水量仅为两省常年同期的一半,均为195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与此同时,云南、贵州两省平均气温分别是195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和第三高值。

夏、秋两季降水偏少,云南雨季结束偏早,导致江河来水偏枯,库塘蓄水不足。同时,秋冬季温度持续偏高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加剧,助推了旱情的发展。

“去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一直为干暖空气控制,温度异常偏高,影响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南支槽活动较弱,北方冷空气主要从偏东路径南下,很少能渗透到云南高原腹地,导致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偏少,云南地区发生秋冬连旱。”肖子牛表示,“而这些与去年6月赤道中太平洋形成的厄尔尼诺事件有一定的关系,在厄尔尼诺的影响下,南海、中南半岛到西印度洋的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不利于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以及云南地区的暖湿气团活动,导致降水偏少。”

秋、冬、春连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气象局预报显示,3日-12日,云南大部、四川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北部等主要气象干旱区仍无明显降雨,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摄氏度,气象干旱仍将持续发展。

“云南大部、贵州西南部等地的重旱持续天数已达70天以上。”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说。

由于云南省干、湿季节分明,80%的降水集中在雨季。而目前正处于少雨季节,旱情的发展不容乐观。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表示,从常年的气候特点来看,3-4月份是云南省干旱的多发季节,降水少、温度高、风力大、蒸发强,因此对目前的干旱和高森林火险的发展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准备,要谨防出现秋、冬、春、初夏连旱。

目前,西南大部地区冬小麦等夏收粮油作物正处于生长需水的关键时期,一季稻等春播作物也将陆续开始播种,水分亏缺以及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做好西南旱区抗旱防火工作,确保春耕顺利开展成为当务之急。

对此,中国气象局要求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省(区、市)各级气象部门密切监视旱情发展趋势,做好转折性重大天气过程预报。云南等地气象部门要加强与政府和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指挥及空域管理部门的联系,建立人工增雨作业联动机制,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实施增雨作业,积极开展跨省区增雨作业。

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专家韩丽娟建议,西南旱区加强水源管理和调控,在确保人畜饮水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一切水源,根据苗情、墒情和天气趋势,合理确定灌溉时机和灌溉量。(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新华社记者 张辛欣)

 热门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2007-2022 www.Aisi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0886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