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我曾经以摩尔的跨越鸿沟框架(crossing chasm)来提问,Web2.0公司和服务能否跨越从小众市场到大众市场之间的鸿沟,从为爱好者提供服务转向为实用主义者提供服务?我认为它们跨越鸿沟的可能性相当悲观,几乎所有服务都难以跨越鸿沟,这可能是跟这些服务从本质上就是服务一个个小众市场有关。
Newsvine被收购让我产生一个新看法,即,Web2.0单个的产品或服务或许都无法跨越鸿沟,但是,“社会化”(Social)这件事已经在跨越鸿沟,在步入主流。我们已经看到,新推出的任何互联网产品或服务,如果没有社会化元素,它根本不能满足当前用户的需求。现有的各种服务也都在增加社会化元素。
我理解,所谓“社会化” 指的是,用户(人)显式地展示于自己个人的信息(个人资料与爱好、物品、关系等);人之间关系被确认,被展示,被用来进行物的发现;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繁复关系,在网络上形成一个映射。这种社会化的集大成者,毫无疑问是Facebook。
之前曾把互联网服务的架构描述为“人、物、讨论”,现在看,第三模块命名为“讨论”并不准确,改为“交互”应该更好。这一框架因而成为——“人、物、交互”,交互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讨论,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等等。
前几日翻看9月号《北大商业评论》,看到根据豆瓣网杨勃的访谈整理的文章,在其中他也用“人”和“物”来进行了分析网站的服务。我们事先并没有对这一主题有过交流,但看起来想法非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