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天全:我不关心自己的身价。这个社会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看法,这个你阻拦不了,也不用去阻拦,因为社会需要不同层面的人物,大家都希望生活增添更多乐趣更多话题。
本报记者:你曾经承诺今年年底登陆纳斯达克,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准备得怎么样了?
莫天全:我希望大概一年左右,我们的公司能够上市。实际上我们随时都可以上市,所有条件都是具备的,但一直考虑上市对公司的发展到底有什么帮助。上市不外乎几点,很大一部分都是去融资,但我们更多是为了公司的发展。所以,我们就在选择上市的时机。在考虑几个方面,一个从金融方面来说,是不是最佳的时机;第二从公司的架构发展来说,是不是已经考虑得非常清楚了,结构的调整是不是已经到位,这个对我们来说更重要。要上市,到底要怎么上,是把整个公司拿去上还是拿公司的一部分,或者你整个公司都去上,同时另外一部分又去上,在哪上,这些东西是我们主要考量的。一年左右我们应该有很充裕的时间来思考和调整。
本报记者:那就是说你现在不一定首选纳斯达克?
莫天全:它确实是一个我们比较偏好的市场,就是美国市场。因为它毕竟是一个高科技比较集中的地方,资本市场相对比较规范,也是最严厉的一个地方,所以从长期来说美国市场有相当的吸引力。
本报记者: 有没有想过在国内的资本市场里融资?
莫天全:对,这是我们现在考虑的事情。全球的目光,全球的吸引力都在我们中国身上。所以有时候我在想中国企业为什么不像全球大的机构一样,把上市的目光投到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往外跑,大的公司、大的外国机构、发达国家想尽了办法进入中国市场,我们中国企业呢?有可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都想尽了办法往外走。为什么呢?我不是说往外走有什么问题,就是这个现象,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包括国际化的问题。中国本身就是国际化的,你不需要走出这个国家。比如说工商银行,用不着在其他的国家有太多业务,他已经做成全球最大的市场,包括万科,他们也是全球最大的。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应该在哪里上市。
我希望搜房是“大家的公司”而非个人
本报记者:去年你引入澳大利亚电讯资金之前,我看到其实公司的现金流很好,基本面也很好,但是你当时为什么不惜放弃51%的股权来吸引大量的资金?
莫天全:搜房网一直是以一种比较开放的心态来寻求发展,它不是某一个人的公司也不是某一机构的公司,我们希望它是大家的公司,大众的公司。在这个之前,可能我占的分量更大一些,但现在澳大利亚电讯占了51%,随着公司的发展,他们的股份也会低于51%。最根本的一个想法是,我要把这个公司机构化,要有外界资本的介入。我们一直都和机构投资者共同来发展这个公司,外资进来可能表面看起来没什么,但实际上有很深的含义在里面。它对我和所有员工在公司结构治理方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看看我们能不能逾越这个坎。现在看起来这个决定还是很对的,这个公司再也不是我们个人绝对控股的,它是一个机构化的东西,我们能不能在这样的结构下保证高水准运行,现在看起来,过渡得非常顺,也有影响力。
本报记者:投资的这20个亿主要用在什么地方?
莫天全:我们相当一部分给了股东,第二就是为了公司的发展,长期的发展或者是中期的发展,这些钱要投到为客户服务方面去,让客户感觉到更多的实惠。因为这些钱是客户给我们带来的,所以我们回过头来还要转化给客户。搜房网运营状况一直还不错,盈利状况也很好,资金压力一直在能控制的范围之内。我们现在看不到搜房网发展的天花板,从新房到二手房再到家居、社区,有好多地方需要投入,需要加强。所以这个钱用到了搜房的基本建设和搜房的人才储备上。
本报记者:搜房网现在扩张的速度非常快,在全国推出一个百城计划,如此快的速度,你是否担心管理权失去控制?
莫天全:扩张的风险挺大的,中国有很多案例,就是跨地域性的扩张导致失败。这点对搜房是个大的挑战。但是我们到目前为止状况还挺好。因为我们刚开始就是多个城市运营,从积累的5个城市到12个城市、20个城市到50个城市再到现在60个城市。到今年年底我们会到75个城市,2008年是100个城市,完成阶段性的地域扩张。在这个过程中搜房有非常严格的制度保证———财务控制、人事控制,这个是至高无上的。第二,在尝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和传统,执行这些制度比较彻底,这个应该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问题的保障,说起来挺容易的,但是真正做到非常难。
本报记者:搜房的扩张仅局限于国内吗?
莫天全:搜房主要的业务是在大陆,但是我们在香港、台湾、海外也有网站。
本报记者:搜房网收购了网易的房地产频道,但是新浪和搜狐都有房地产频道,尤其搜狐的焦点房产收益也很好,搜房网跟这些门户网站的房地产频道在竞争过程中有什么优势,市场占有率是多少?
莫天全:我很少谈论他们是怎么回事。因为搜房的发展过程跟所有的网络媒体都展开合作,我们早期跟新浪、搜狐、网易都有合作,现在我们跟新华网、QQ合作,包括地方的门户。因为这样的合作让我们网民有更多渠道接触到搜房网,给他们提供全面的服务,搜房现在和以后都会一直做的。搜房一直很专注。因为房地产是一个很大的产业,而且地域性非常强。搜房的优势就在于他提供的市场贴近买房的,也贴近卖房的。
至于说大的门户网站,他们有他们的优势,访问量很大,这对他们还是有帮助的,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通过广告代理的模式来做这个事情。大家总觉得网上都是一样的,实际上是绝对不一样的。你很难看到国际上大的门户网站有大的房地产广告,几乎没有。从这个层面来说,在早期发展阶段,大家认识问题有一定局限性,让这些门户网站分流一部分。但是说到优势和专业性,他们就没办法跟我们比了,我们有差不多两千人在为全国的房地产商和百姓服务,我们的对手只有一两百人。搜房有50%的市场,唯一有竞争的只是在北京,我们主要是跟新浪竞争多一点。
本报记者:你从创业到现在,融资似乎一直都相当顺利,有什么“窍门”吗?
莫天全:没什么窍门,就是要实在,要不断地创新,要做这个市场的领头羊。
本报记者:但是我觉得可能不光这些,是不是跟你的个人性格有关系?
莫天全:跟个人的性格特征很有关系。如果你是投资方,你通过跟我谈你就会有信心。你知道我说的是我能做到的,我们遵守所有的游戏规则,还要保证给投资方、股东方最好的回报,哪个投资方都会喜欢这样的企业或者这样的企业管理者,这就是我们引领投资方认同的一个方面,同时,我们国际化比较强,所以投资方不管是美国的、欧洲的,对我们来说都没有障碍,他们的信心很快就能建立起来。但更主要的,我觉得,给投资方带来的良好收益,才是赢得投资方的关键因素。
不能指望政府把高端房价给控制下来
本报记者:最近以来政府一直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搜房网有什么影响吗?
莫天全:中国现在这么高速的发展,包括房地产业也在高速发展,我认为宏观调控是必要的,可以保证高速的发展不出问题。调控的目的还是为了保障房地产可持续发展,不要大起大落。搜房也不喜欢大起大落,所以,宏观层面的发展跟我们很相融,从微观来说,这个调控也没有影响我们的广告和访问量。因为房地产的Internet是个新经济事物,在房地产方面的应用和向媒体推广的运用,还在快速上升的阶段。调控过后,房地产业实际上还是那么活跃,那么健康,还是那么需要网络媒体的支持,从这个方面来说宏观调控对我们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
本报记者:目前房价高居不下,政府出台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但效果不明显,你作为房地产行业的专家,怎么看这件事?
莫天全:房价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政府跟市场还是要适当分离的,市场的行为让市场去发展,房价涨也是市场调节的结果,政府更应该考虑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宿需要。我们不能指望政府把高端的房价市场给控制下来。
本报记者:现在有一个说法,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有政府管,高收入群体能够买得起房,唯独中等收入群体成了高房价的受害者,你怎么看?
莫天全: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问题,是说中等收入的人住不起房子吗?比比我们10年前是什么状况,再跟香港比比。我不是为政府辩解,难道中等收入的每个人都住上大房子,才要感谢政府吗?不可能的,我们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人群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否则落差会很大。我看到的数字是从全国的水平来看,收入的涨幅高于房价的涨幅,房价是6、7%,收入好像不止。
本报记者:你同时跨了两个行业,一个属于房地产,一个属于IT,你怎么评价这两个群体?
莫天全:IT和因特网是新经济的典型的代表,房地产是传统经济典型的代表。一个最新的,一个传统的,能把他们结合起来是一个挺好的创新。也才会把大家相互的需求更好地做到位。在中国,房地产非常热,因特网也非常热,我们就比较幸运,两个都占了。
本报记者:现在房地产商是一个比较受争议的群体,任志强、潘石屹都有不同的声音出来,你作为一个在房地产圈内又不是地产商这样一个角色,怎么评价他们?
莫天全:他们都是我很好的朋友,大家经常在一起。他们是中国优秀的企业家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不仅仅在商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他们的言论言行有相当一部分还是非常严谨的,他们对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不管他们平时是做秀也好,正式非正式表态也好,谈出来的总是一些观点。这些观点就多多少少从不同的方面对产业的发展有影响,总比死水一潭要好。
本报记者:对于任志强,支持他的人觉得他讲的是真话,反对他的人就觉得他伤害了老百姓,你怎么看?
莫天全:这个确实是要从不同方面来看,也许有的东西说出来不中听,或者甚至是不能接受,但大家要有包容心,能够容忍每个人说话,这才是一个成熟社会的标志。
我希望明天就退休
本报记者:回顾你这么多年走过的历程,觉得你最满意的事情是什么,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莫天全:最满意的事情就是搜房网,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而且这条路越走越宽,从目前来看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这是我挺自豪的一件事情,因为人做成了一件事就会很高兴。最大的挑战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管理的挑战,随着企业一步步壮大,我们人都要变化,这个过程中我们怎么驾御一个高速成长的企业是个问题。
本报记者:这么多年来有没有遇到特别困难的阶段或者事情呢?
莫天全:当然有。早期有资金的压力,所以在那个时候,采取措施来降低成本,要生存,要发展。
本报记者:你自己说过骨子里流着创业的血,但任何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处于一种平稳状态,如果到了这种程度,你内心还会有什么冲动吗?
莫天全:创新是永远必须坚持的一个过程,也会变成一个很糟糕的事情,很累。我总在追求一些发展性的东西,创新性的东西,我们做得比说得要好,永远追梦,不管你是想法也好行动也好,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有些意义,人生才会有些理想。好多人吃饱喝足了干什么,物质不断丰富的前提下,能不能保持一些追求,很多创业者应该都是一样的,我也不例外。
本报记者:你现在觉得目前这种生活状态是最满意的吗?
莫天全:我觉得永远没有最满意的状态,永远在追求一个最高的境界,阶段性来说到目前为止还是满意的,但是应该说将来会更美好。
本报记者:搜房网应该是地产业最大的一个门户网站了, 能不能谈一谈你对中国互联网的感受?
莫天全:不仅仅是中国最大的,应该也是全球访问量最高的网站了。我觉得我们对中国互联网的贡献还是挺大的,在房地产业和家居业。如果没有搜房的努力,中国房地产的互联网,家居的互联网不会到现在这种状态,应该对房地产业和家居业填补了不少的空白。
本报记者:作为企业家,你比较欣赏的企业家是什么样的,你怎么评价你的企业家同行?
莫天全:中国有一批非常不错的企业家,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好多好的东西。一个企业有它好的可学的地方,另外一个企业也有好的地方,综合起来最好是把大家的好处都学到。
本报记者:你说自己很幸运,当年你想做房地产指数这个项目的时候正好互联网时代到来了,所以就比较好地把互联网和房地产结合起来,有一定偶然性吧,如果没有互联网你会做什么呢?
莫天全:我觉得好多事情都是偶然经营,必然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做房地产指数,当初的想法就是要做一个中国最大规模和最好的。但是十年以前你要简单地卖资讯是很困难的。如果因特网没有来或者其他机会没有来,如果这些机会我们没有把握住的话,有可能真是做折了,就成了牺牲品,所以说机会机遇,我觉得是偶然的,但同时也是必然的,这个机会来了,谁看到了谁把握住了这个很关键。
本报记者:有一个说法,越成功的企业家内心的孤独指数越高,那么你呢?
莫天全:大家都这么说,不仅仅是企业家,所有方面都是。我现在坦白地讲,我不孤独,因为我还没成功,大家一起还有挺多事情要做。
本报记者:借用一个书名《这一代人的怕和爱》问,你觉得自己或者这一代人心里的理想和恐惧是什么?
莫天全:理想是多做好事。恐惧?我没干过坏事,所以不恐惧,更何况还会武功,可以防身。
本报记者:有报道说过你退休的一些问题,你想什么时候退休?
莫天全:没想过,不过,我希望明天就退休,因为太累了。这个世界是很公平的,付出一份代价得到一份回报。累是人自找的,但还是比较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