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IC的第20次统计报告里显示:到2007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的国际出口带宽已增长到了312346Mbps,我国宽带网民达到1.22亿,占网民总数的75.6%。宽带中国的诞生,为各种网络应用做了有力的保障。中国网民可利用的互联网资源也在不断丰富。截至2007年6月,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根基I P地址爆炸性增长,首次突破1亿,达到1.18亿,40%的增幅让“每个网民都有一个IP地址”的梦想并不遥远。《数说互联网》一书中显示:从2000年到2007年6月底,中国大陆的网站数增长近4倍,截止2007年6月,网站数已达131万个,其中CN域名下网站数已达81万。
除了基础设施这些“硬”指标,在CNNIC的20次统计报告里,我们看到建立在基础平台之上的网络应用的“软”指标的上升态势,两者构成了一个良好的因果循环。随着网民增加、互联网普及率提高,互联网的使用人群格局更加平民化、应用层次亦不断加深。从《数说互联网》中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07年,网民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几乎翻了一番;与此同时,互联网应用不断丰富,报告数据显示2007年较1999年网民使用的网络服务翻了一番还多。
基础设施从“羊肠小道”走向“阳关大道”,网络应用从“陪衬花瓶”到“日常平台”。在CNNIC过去十年的统计报告数据中,我们看到一个不断崛起的信息社会。在十年的发展拐点,从图表的上升趋势中更是看到了一个年轻、蓄势待发的互联网时代。
作为互联网的使用者和推动者,网民的社会特征预示着互联网的未来。在中国,互联网属于年轻一代,24岁以下网民所占比例从1997年的34.6%上升到51.2%。而年轻意味着不可抵挡的生机,意味着蓄势待发。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当普及率超过10%,就会迎来一个快速增长期。
我们在《数说互联网》中可以看出:中国网民每年20%-30%的增长率,已经将美国不足10%的年增长率甩在了后面,中国的网民普及率在2007年中已达到12.3%。按此比例,美国还有10几个百分点的增长余地,而中国还有70余个百分点的巨大增长空间。处于一个新的加速点,背靠1/5的世界人口,年轻的中国互联网一定会跑的更快、更远。